12月6日上午,我校在龍山校區二樓大會議室召開了修訂2008版人才培養方案“通識為基”專題研討會,院長汪青松教授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由教務處副處長吳云助主持。

汪院長認為此次“通識為基”專題研討會是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匯報會、交流會、研討會,會議的召開十分有意義,開得很成功。
汪院長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出四點意見:
第一,正確認識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切實修訂好2008版人才培養方案。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改革的重要成果,是一個好的方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知識的更新以及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有些內容已經不適應社會的要求,我們必須要進行改革,不能固守舊的模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就是要思考“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問題。每個專業都要追問自己“為什么辦這個專業、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開設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
第二,遵循“通識為基,能力為本,人文為魂”的十二字方針,牢牢確定“堅持以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就業需求”這個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依據。“通識為基,能力為本,人文為魂”,要求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課堂教學、考評方式等進行改革;“堅持以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就業需求”,要求我們應該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道路,認真開展社會調研、市場調研。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充分考慮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要。課程結構調整的指揮棒在社會,不在學校。專業、課程和學科設置要與社會互動,要得到社會認可。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要走入社會開展調研,要征求老師、學生和社會的意見,尤其是社會的意見,要與就業市場緊密聯系。
第三,正確認識“通識為基”。通識是培養通才的要求。“通識為基”是關于專業課程設置的理念,強調寬專業、寬口徑;強調厚基礎,對人才培養具有基礎性作用;強調通識的融會貫通;強調能力和人文要與知識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在全面認識“通識為基”的內涵的基礎上,我們要正確處理通才與專才的關系。人才培養方案中既要開設全校通識課程模塊,各專業還要設置有關專業的通識課程模塊。各專業在堅持就業需求的基礎上,設置通識、能力和人文三大課程模塊,做到相互融合與貫通。學校教務處要發揮協調作用,做到資源共享,建立人文、科學、藝術教育專業相互交流良好機制,起到示范全校的作用。
第四,解決“通識為基”的檢驗問題。通識是能力與人文的基礎,“通識為基,能力為本,人文為魂”是三個不可分割的模塊內容。我們不能滿足于原有的、舊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需要創新。此外,我們在修訂好方案的同時,還要將其落實到課堂,落實到實際操作之中。
最后,汪院長希望大家要站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去做好本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一步步地向前推進。
會上,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領導、人文與社會學院、音樂學院、黃梅劇藝術學院的負責人和專業負責人匯報了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情況,教務處教研科同志介紹了2008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識基礎課設置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公共體育教研室的負責人也做了發言,教育學院、招生就業處、大學外語教學部、教務處的領導及有關科室的同志參加了研討會。(文/教務處 圖/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