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教育學院邀請,院長汪青松教授于3月11日下午在菱湖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為該院師生作了題為《瑞典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的專場報告。學術報告廳內氣氛熱烈,座無虛席。整個報告歷時近3個小時,妙趣橫生,精彩紛呈,不時贏得在場師生陣陣掌聲,報告不僅有高水平的理論分析,有生動的實例,還有實地拍攝的圖片和錄像。報告讓教育學院的師生大開眼界,深受啟發。

汪院長結合自己考察瑞典的經歷,在介紹了瑞典的概況的基礎上,以諾貝爾獎作為切入口,介紹了諾貝爾的生平,尤其對諾貝爾“鍥而不舍”的實驗精神、寬大的胸懷和廣闊的國際視野大加贊賞。諾貝爾所進行的炸藥實驗曾發生爆炸,受到斯德哥爾摩市民的反對,諾貝爾就把試驗地點遷到了郊區的一艘船上,繼續堅持自己的實驗,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諾貝爾的一生獲得了355項發明專利,把一生都獻給了科技創新事業,他設立的諾貝爾獎不僅獎化學領域,還獎給每個年度在物理學、化學、醫學生物學、文學和和平五個領域中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僅獎給瑞典人,還獎給世界所有在五個方面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汪院長還將自1901年至今各個國家獲得諾貝爾情況作了一個分析,美國獲得了占世界42%的諾貝爾獎,位居第一,日本、印度、德國,甚至巴基斯坦都獲得過諾貝爾獎,而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卻榜上無名,汪院長通過調查數據雄辯地論證了中國教育無疑是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汪院長通過中國與瑞典教育的比較,認為中國的教育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1)忽視學生的興趣,中國的教育不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而是要把學生變成了一個“錄音機、復印機、儲存器”;(2)中國的教育強調共性,缺乏個性。如何張揚學生的個性是目前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3)中國教育過分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瑞典的教育比較自由,學生有充分的活動的機會。如何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做中學是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和借鑒的。
報告會由教育學院院長曹長德教授主持,在總結發言中他倡導教育學院全體師生以汪院長的報告為契機,認真思考和總結瑞典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深入反思我國教育創新問題;他鼓勵廣大教師圍繞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問題進行課題研究,要求學生會組織本院學生以“聽汪院長報告的啟示”為主題,結合“四成”召開一次討論會或辯論會進一步深化學習,正在學習《教育學》的學生每人寫好發言提綱,進行一次課堂討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