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汪青松院長在行政樓二樓會議室組織召開人文教育特色教材審定會,專題研討和審定《中國歷史的人文精神》、《西方歷史的人文精神》和《西方哲學的人文傳統》等人文教育特色專業課程教材的出版問題。科技處、教務處、文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等院系和部門負責同志及叢書編寫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科技處查昌國處長主持。
會議聽取了人文與社會學院陳鐵軍副教授、李劍博士關于叢書撰寫情況的匯報。與會專家在聽取匯報后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對叢書編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
人文教育專業負責人汪青松院長肯定了三位撰稿人為人文教育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并代表學校表示感謝。汪院長指出這次會議的意義在于進一步明確了人文教育特色專業叢書編寫的目的,即不是為了編書而編書,也不是為了考核和評獎而編書,開發課程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之所以要出版人文教育系列叢書,目的是通過人文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塑造和諧人.。因此,叢書編寫的基調應該是弘揚主流人文精神,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作者不能價值中立,要有評說和價值判斷,要鼓舞人心,要注意引導學生和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汪院長就如何具體落實價值判斷和導向問題,從12個方面分析了對于人的理解。他強調不能只講西方,不講中國,不能只講非主流,不講馬列。要把歷史的和現實的,國外的和中國的,西方的和馬列的對于人的理解概括融合起來。汪院長指出,人文教育特色專業系列叢書要具有5個特性,即人文性、綜合性、地方性、創新性和教育性。汪院長結合自身的治學經驗,就地方性和創新性兩個特性對三本叢書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并希望叢書撰寫人繼續努力,找個視角,再磨一磨。
最后,汪院長對叢書編寫的風格做出了明確要求。他強調,叢書編寫要注意導向性,弘揚主流人文精神;將歷史闡釋改為邏輯闡釋;以學術性為主,通俗性為輔。汪院長希望叢書撰寫人參照這些標準進一步修改完善書稿。(文/李元來 圖/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