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搭舞臺“文藝式”宣講黨史、鄉村課堂上開起了科普課程、直播探店讓非遺文化“云上出圈”……今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我校700余支實踐和調研團隊,圍繞理論普及宣講、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促進、發展成就觀察、返家鄉社會實踐、教育關愛實踐等主題,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多彩社會實踐中上好“大思政課”。
沿循足跡 在走訪中感悟發展成就
重走紅色道路、助力鄉村振興、感悟生態文明,這個暑期,我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的足跡,在社會實踐、研學研討、走訪分享中感受新時代的偉大變化,在感悟思想偉力中深學篤行黨的創新理論。
馬克思主義學院“將軍之鄉”金寨振興之路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參觀瞻仰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紅軍烈士陵園,重溫金寨革命斗爭史。資源環境學院“星火燎原”暑期社會實踐團和助力鄉村振興豆腐柴良種調研團隊走進金寨,設計“紅+綠”旅游線路,開設抖音直播,推廣金寨旅游形象“寨娃”以及茯苓藥膳、金寨藍茶、“觀音”豆腐等特色農產品,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留下了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足跡。人文學院赴馬鞍山薛家洼環境發展觀察暑期社會調研團,在走訪中切實感受到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作用,真切感受到從“洼”到“哇”的巨變。

講好黨史 在實踐中汲取奮進力量
“黨的政策就是好,國泰民安看今朝,身在中國多自豪……”“我驕傲!”七一前夕,“青年新聲?藝心向黨”理論普及實踐團隊走進安慶市迎江區人民路街道,開展惠民文藝演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口頭語”,宣傳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進行紅色解讀。和他們一樣走街串巷開展宣講的,還有人文學院“紅心相傳”社會實踐團、“紅色筑夢 青年求索”教育實踐團,馬克思主義學院“追尋旌德紅色文化”社會實踐團等。
學校、社區集中式宣講,田間地頭、走街入戶分散式宣講,自拍、自制微團課網絡式宣講,他們的青春身影遍布城鄉,一堂堂線上、線下思政“公開課”,讓黨史講起來有聲有色、聽起來有滋有味、學起來有情有境。數萬名群眾在宣講中有所學、有所獲,青年學子們也在一次次宣講實踐中有所思、有所悟。

傳遞知識 在實踐中強化責任擔當
在安徽省科技館、在安徽廣善公益服務中心、在太湖縣牛鎮鎮安坪希望小學,化學化工學院科普化學實踐團隊為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多彩的化學視覺之旅”主題科普課。“熱冰藝術”“金色的海洋”“多彩的大象牙膏”“火焰掌”等富有趣味性和觀賞性的科普化學實驗,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多變的化學實驗,感受到了化學的神奇“魔法”。
外國語學院“喜迎二十大,共筑石關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把植物認知課堂“搬進”岳西石關鄉象形村小學,帶著孩子們在觸碰、聞嗅和觀察中重新認識自然。生命科學學院“菌”美如畫微生物科普宣講團通過“微”創作、“微”實驗,為岳西縣毛尖山鄉積美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孩子們打開了認識微生物的新視界。
今年暑期,我校組建“三下鄉”200余支支教隊伍,深入安徽各地,累計為5000余名鄉村兒童播種知識火苗,傳遞溫暖關懷。青年學生們以教促學,在為鄉村教育賦能的同時,通過實踐增強了從教信念,提高了從教本領。

學習非遺 在實踐中延續中華文脈
“十八戶農民的紅手印,按出了改革開放萬里香……”兩指挑起雙鼓條,一手緊扣鼓銅環,轉動手腕擊鼓奏樂。在數理學院赴大灣村、小崗村重走復興路調研實踐團的直播鏡頭前,鳳陽縣戲劇曲藝協會嚴淑淑面向觀眾唱起了花鼓戲《情滿小崗村》。7月中旬,該團隊來到“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拜訪改革開放中的小崗“弄潮”人,通過直播探店的方式沏皖茶品皖茗、奏皖樂唱皖戲,讓網友以“第一視角”近距離體味安徽非遺文化的別樣韻味,讓家鄉非遺“云上出圈”。
學習非遺,尋根文脈的還有教師教育學院“非遺傳承,公益之行”暑期社會實踐團,他們將纏花與黃梅戲夢幻聯動,設計聯名款文創產品;經濟與管理學院“徽夢尋道,文化興旅”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休寧縣齊云小鎮,探訪鐵畫、雕刻等非遺技藝。對話匠人,讀懂歷史,體味“國潮”里的文化自信。青年學子們在實踐體驗中追尋匠心之“美”,傳承中華文脈。

為民服務 在實踐中筑牢宗旨意識
行程50余公里,惠及200余人,穿街走巷、尋訪義診,用關懷叩響千家萬戶的“心扉”……這個暑期,體育學院“康復心聲,點亮青春”暑期社會實踐團的8名學生組成義診團隊,陸續走進安慶多家醫院和社區開展醫療培訓、愛心義診、健康宣講,以實際行動踐行“醫者”本色。生命科學學院暑期“三下鄉”敬老愛老社會實踐團的成員義務為百余名空巢老人拍攝“最美夕陽照”。美術學院“‘藝’興向黨、‘術’興鄉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基層社區筆繪“井”繡山河,美化社區環境。
“老百姓關心的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青年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察民情、體民生,并身體力行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到實處,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今年暑期,我校700余支“三下鄉”團隊、萬余名青年學子在走基層、進社區、訪民情的過程中,用心去看新時代的基層治理與社會治理、用行去做實一件件為民服務的暖心小事、用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理實交融中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撰稿:方蓬 攝影:權琪 金格 曹旭 方迪 編輯:江偉 審核:汪洋 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