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試錯的痛苦、野外實踐的艱辛、發表論文的喜悅、師生相處的溫馨……10月28日,學校在傳媒學院演播廳舉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分享會,14名獲獎研究生分享了其苦樂交織的奮斗歷程以及學術研究的經驗建議。此次分享會采取線上直播與現場訪談形式展開,400余名研究生聆聽了榜樣的分享。

數理學院2020級數學專業王晨在讀研期間踏實苦干、潛精研思,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累積發表國內外期刊文章6篇,多次帶隊參加省級、國家級數學建模比賽,主持1項院級研究生創新項目。“沒有一條道路是一帆風順的,迷茫是人生的常態。”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研究生階段的三個迷茫時期,鼓勵大家在迷失方向的時候更要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地往前走,相信一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同專業的程雨虹寄語在座學生:這世上沒有橫空出世的運氣、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所有的運氣都只是實力的累積。
化學化工學院2020級化學專業方雪純從研一開始就進入實驗室跟著師兄師姐做實驗的經歷為她之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生入學至今,方雪純已發表6篇SCI論文并持有2項發明專利,她通過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向大家提出了專業性的指導建議:發表論文前需了解并選擇契合該論文選題的期刊,做實驗時需熟練操作實驗設備、機器裝置等,重視英語學習,學會適當減壓放松。
曾在幼兒園目睹自閉癥兒童受傷的一次經歷,使得本科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張曉藝毅然踏上了特殊教育的道路。從2020年9月入學至今,張曉藝一直堅持在專業的“融合平臺”“自閉癥平臺”及安慶市特殊教育學校為特殊兒童上課。“選擇了特教,便選擇了堅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渴望每一個生命都能夠綻放光彩,是我們每一個‘特教人’的情懷。”

不論是悶熱難耐的盛夏大棚,還是寒冷刺骨的初春河水,又或是燈火通明的實驗大樓,每一次“出野外”的地點都見證了王何寅、豈澤華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專注與努力。同為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生態學專業的王何寅、豈澤華結合自身研究方向鼓勵同學們勇于打破對科研的刻板印象,積極與導師同學溝通學習,在交流中解疑惑、開思路。她們表示,做科研必須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才有可能收獲“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喜悅。
教師教育學院2020級教育學專業嚴晨從專業知識、團隊合作、備戰心態等方面來講述參加大賽時的準備工作與注意事項。計算機與信息學院2020級軟件工程專業楊亞東強調要重視論文的發表,鼓勵同學們早發論文、多發有價值的論文。外國語學院2021級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王祖彤希望同學們不要馳于空想,要把握好當下,腳踏實地地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
“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對我來說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同時也消除了我學業上的一些困惑,為我理清了學習思路。讓我在‘如何邁出科研第一步’‘科研過程如何進行’‘被拒稿后如何調整心態’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王俊杰表示,此次分享會使他收獲頗豐,他將爭取用優異的成績為研究生階段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我校共有16名同學獲得2021-2022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此次分享會有助于充分發揮優秀研究生的榜樣示范作用,激勵廣大學子勵志勤學、刻苦磨練、全面發展,共建優良學術,營造追求卓越、互助成長的良好學習氛圍。(撰稿:學生記者 許樹群 攝影:學生記者 金格 柳照雪 編輯:江偉 審核:華秀梅 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