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午餐、團體心理輔導、郵寄愛心包裹……近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學校開展系列資助活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送去多項暖心服務,1000余名學生收到專屬關懷。
此前,學校通過發放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對家庭經濟困難生進行經濟解困;開通“綠色通道”,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安心入學;送上棉衣、車票、書籍等專屬禮包,暖心慰問學生;學校開展學生家庭走訪工作,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打通資助育人“最后一公里”,提升資助育人的水平、內涵和溫度。
“隱形”營養費 一份“精準”資助
“在查余額時,我發現飯卡里多了一筆‘巨款’,當時非常驚訝。”廣播電視學2020級的劉同學發現“不翼而來”的600元,立即詢問了輔導員。“早餐不超過3元,午餐和晚餐6至8元。”劉同學每月的生活費不到600元,她對飲食并不挑剔,飯菜一葷一素搭配,“每天吃飽就行”。拿到資助營養費,她也會偶爾給自己加餐。人文學院方同學表示“學校的這份資助,有情懷、有溫度,讓溫暖的善意釋放于無聲之中,我將永遠銘記于心。”

每日在食堂就餐費在11至20元之間,月消費不超過1000元,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通過大數據,抽取并分析學生食堂就餐信息,通過學院線下核實,精準地篩選出這樣一批受疫情影響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校根據學生每月不同的就餐支出,分別發放200、400和600元三類數額不等的生活費,共計為106名家庭經濟困難生發放生活費30600元。
“定制午餐”一份“暖心”資助
展現地域文化的家鄉菜“毛血旺”、象征安慶本地特色的“山薯粉肉圓子”、標識“xxx同學,請查收專屬午餐”的手寫卡片……東苑食堂的餐桌上整齊擺放著裝滿各地家鄉味道的保溫盒,這樣“四菜一湯”的私人套餐陸續被派送到學校各個學院的部分省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手中。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根據學生自擬的“菜單”,為他們定制了專屬午餐。

“吃到家鄉菜感覺既驚喜又溫暖,這不僅是味覺上的滿足,還有學校的呵護和關心。”法學類專業2021(4)班的吳同學來自距離安慶千里之外的貴州土家族,因此她很少回家,平常只能通過視頻電話與家人聯系。“剛到學校的時候,我很不適應,經常會想家,但學校的關心讓我慢慢適應起來。”吳同學坦言,這并不是她第一次收到學校的關懷,去年春節前夕學校郵寄的棉服和安慶特色糕點,讓她被幸福感包圍。“學校給予了我們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懷,各項資助暖胃又暖心,作為安慶師大的學生,我感到很幸福。”
心理疏導 一份“助航”資助
“部分學生沒有協調好時間,在投遞簡歷的過程中,還要準備面試、畢業論文。”學生處資助管理中心教師陳守莉針對學生就業心理調適開展心理疏導。根據部分畢業生在考研和就業中“兩難”選擇,陳守莉鼓勵畢業生對自身進行生涯規劃,以平常心應對就業的每個環節,在就業服務平臺積極查找信息,采用整合資源“三步法”盡早就業。為了幫扶畢業生順利就業,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開展了“免費考公、考編線上模式和輔導”,200余名同學參加模擬考試,有效助力學生備考。
解憂樹洞欄目、團體心理輔導、線上就業心理疏導……學校精心打造46項主題行動,開展團體輔導技能培訓,進行心理健康專題教育,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服務。性格敏感、容易焦慮的應用心理學專業2021(2)班的胡同學是解憂樹洞欄目的“常駐嘉賓”,從三月份的“焦慮”到六月份的“壓力調試”,近四個月的陪伴,她早已把“樹洞”當作無話不說的朋友,嚴格保密的運作機制、書信答疑的創新方式讓她打開了心扉。
愛心包裹 一份“遠航”資助
4個包裹跨越近400公里,從安慶郵寄到阜陽,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18級的董同學只花了25元便把行李全部打包回家。原本郵寄這些包裹的運費是現在的一倍,但他拿到了學校對貧困畢業生發放的包裹郵寄優惠券,享受了首重免費和江浙滬皖地區運費每公斤1元的優惠服務,這讓他郵寄行李“便宜又劃算”。學校為畢業生提供了700份這樣的優惠郵遞服務。

即將離校,董同學花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收拾行李,從書籍到生活用品,他收拾出了4個大包裹。郵寄時,董同學沒有想到優惠券竟幫他省了不少錢。看到優惠券上“唯青春和夢想不可辜負”的話語,董同學回想起四年大學生活,回想起他享受的一件件暖心資助服務。“學校很周到,一直關注著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呼聲。”即將離校的他希望帶著母校的溫暖奔赴“研途”。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相關教師表示:“我們用心做好資助育人最后一公里,專門設計了畢業紀念卡片,在卡片的后面,送上了學校的祝福,同時引導學生謹記校訓,堅守初衷,行久致遠,成就屬于自己的未來。”

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學校立足學生需求,發放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想法,時刻關注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狀態,為他們營造健康良好的校園環境。
近年來,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資助育人工作作為民生工程,堅持“以生為本、應助盡助、資助育人”工作理念,不斷拓展和延伸工作觸角,“扶育并舉”深入推進資助育人內涵式發展,逐漸形成了“健康身心、資助走訪、智慧資助、經濟解困、道德潤育、能力提升”六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撰稿:學生記者 方鍇 李婷 王爽爽 攝影:學生記者 岑富葉 高甜 陳旭 斯楠 編輯:江偉 審核:華秀梅 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