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普通人,并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是旁觀者,我們也有義務去救護他人?!?1月25日晚,在圖書館西報告廳,面聽400多名大一同學,校醫院曹必宏醫師嚴肅而又認真地闡釋現代救護的新概念。
在講解完現代救護新概念之后,曹必宏醫師開始詳細介紹何為徒手心肺復蘇技術,“心肺復蘇(CPR)是針對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癥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搶救關鍵措施,即胸外按壓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并恢復的自主搏動,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來重新恢復自主循環的急救技術,心肺復蘇的目的是開放氣道、重建呼吸和循環。人們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復蘇的知識,并接受過此方面的訓練后,才可以為他人實施心肺復蘇?!?/p>
“最近幾年經常都能聽到什么院前急救,8分鐘黃金時間,說的其實就是徒手心肺復蘇技術,在國外基本都是從小學開始就教導小孩要學會,已經是很普及的知識了。”校醫院許緒清護士長介紹,“我們每一年都給大一的新生介紹心肺復蘇技術就是希望他們可以從中學到些東西,應付緊急突發的狀況?!?/p>
在簡單介紹完心肺復蘇技術該如何做之后,開始了現場模擬環節,有11位同學舉手上臺來對人體模型進行心肺復蘇技術操作。

“同學,你怎么了,你怎么了?”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3級的陳潔雙手拍著模型的肩膀判斷病人是否還有意識,她快速感覺了下,發現病人沒有了呼吸和脈搏。陳潔在簡單清除了病人口中的異物之后,解開病人的衣服,左右手重疊扣住,用掌根按壓在病人胸前中心點位置,以每秒100次的頻率按壓。按壓30次后,陳潔用右手抬起病人的下頜,左手扶住病人的額頭并用兩根手指捏住病人的鼻子,打開病人的氣道,進行了2次人工呼吸,之后反復,直到連續做了五個周期后,陳潔重新評估了病人的呼吸和脈搏,發現病人面色有紅暈,有了意識。
曹醫師解釋說:“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為30:2,每做30次按壓,需做人工吹氣2次,為一個周期,必須連續做五個周期。五個周期做完后,再重新評定病人的呼吸和循環體征。”
“這樣能幫助到別人,真的很好!”剛做完現場模擬心肺復蘇的陳潔說,“我媽媽身體不太好,能從中學到些東西,我很開心。”
活動中還播放了心肺復蘇急救的視頻?!斑@是本學期最后一次的健康講堂,大家能來真的挺感謝的。”校學生會生衛部部長胡小苗說。
從九月份開始,校學生會生衛部為倡導同學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同學們了解一些常見的急救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更好、更舒適地學習生活,與校醫院聯合每月定期開展“健康課堂”活動。(文/學生記者 羅恒 圖/學生記者 鮑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