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應黃梅劇藝術學院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汪龍麟教授在菱湖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與‘技’”學術講座,黃梅劇藝術學院、人文學院部分本科碩士生和部分教師聆聽了講座。講座由黃梅劇藝術學院副院長儲著炎主持。
汪龍麟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戲劇戲曲學和語文教育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講座開始,汪教授從國學大師陳寅恪“讀書須先識字”的故事開始,認為欲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須先從識字開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即深蘊于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然后通過天、無、元、炁四個關鍵概念的字義解析,引經據典,引導同學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和審美意蘊,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之“道”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在講座中,汪教授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詩詞名句名篇,以及古今小說戲曲名著名劇經典,解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空間和邏輯架構。最后汪教授講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創作中的意象觀,如立象達意、象象生意、以意馭象和象隨意生等概念內涵及其藝術表達。汪教授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道”,才能透徹領悟藝術作品的深層創作寓意,才能真正意義上精讀經典而不誤讀經典。
汪龍麟教授的報告從“道”與“技”兩個層面,深入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分析精辟,特別是在講座過程中,汪教授引經據典,講故事,現場背誦古典詩詞、小說經典段落和戲曲作品的經典唱段,展現了主講人淵博的學識素養、深厚的文化積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幫助同學們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藝術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在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撰稿:汪小林 攝影:學生記者 張啟強 審核:儲著炎)
報告人簡介:汪龍麟,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中國戲曲學會、中國散曲學會、中國關漢卿研究學會會員,中共致公黨首都師范大學支部主委,北京市海淀區第九、十屆政協常委,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高考命題組專家,八次獲得首都師范大學“優秀主講教師”稱號;著有《20世紀清代文學》(獲北京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古代小說專題》《中國古代戲曲專題》(二書均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國近代文學史論》等。在《文學評論》《社會科學戰線》《戲劇》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