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師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劉耘華教授應邀在紅樓二樓會議室為文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歐美漢學與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方法論的建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王永兵教授主持。
劉教授從當今時代背景出發,在簡要概述提倡平行研究的原因之后,從三個方面展開詳實論述。一、回顧平行研究方法論的建構在比較文學中的發展。劉教授指出,中西文學與文化的“平行研究”有兩種傾向,即求同研究和求異研究。求同研究打通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找出其中的共同規律;求異研究通過尋找與中國文化完全對立的“他者”,徹底顛覆傳統中國的自我,從而有利于“現代中國自我”的創建。二、我國學者在平行研究方面的表現及反思。劉教授援引近現代著名歷史人物嚴復和陳獨秀的事例說明我國學者對于平行研究的重視,他特別提到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及的“是非六義”主張,認為這是陳獨秀借西方“新義”來反襯東方“舊義”,用中西之間的“平行比較”來建構“新我”,并推助“舊我”向“新我”轉型,而中西文化的平行比較研究正是近現代學者宣揚西方文化、進行近現代中國重建的重要手段。三、歐美漢學與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方法論的建構。劉教授指出西方漢學家在漢學研究方面形成了三種平行研究的方法路徑,即:兩極對比式的方法論,以特定命題或解釋框架為中心的方法論和以問題意識為線索的方法論。在概括介紹郝大維、于連、謝和耐、費正清、列文森、墨子刻、狄百瑞等諸多西方漢學家的代表性漢學研究成果之后,劉教授認為平行研究是可行的。最后,劉教授總結了歐美漢學的方法論價值,強調“平行研究”更需要以重視因果關聯的“影響研究”作為基礎。
隨后,劉耘華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耐心而精彩的解答,博得現場陣陣掌聲。王永兵教授就此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并代表文學院師生向劉耘華教授表達了誠摯的感謝。(學生通訊員 嚴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