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大學生被中斷的雪鄉之旅”、“深圳‘三和’紀事”、“龐麥郎的進擊與孤獨”……當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深度報道的背后故事被呈現后,講座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日前,澎湃新聞原調查記者張維應邀來到學校開展講座,通過親身經歷和從業經驗,與110余名學生暢談新聞理想。
“張維記者和大家不同,并非科班出身的她,在澎湃新聞一直從事著專題新聞的深度報道,她是如何堅定自己的新聞理想的呢?”傳媒學院副院長王業明作為本次講座的主持人,首先介紹了張維的個人經歷,也為她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場的同學們帶著各自的問題,對“記者”充滿了好奇與憧憬。
張維認為,采訪對象可分為事件人物、群像人物、單個新聞人物等三類,如何“突破”采訪對象,與采訪對象建立溝通的橋梁是重中之重。“身為一名記者,采訪過程中難免遭遇被拒絕的窘狀,遇到阻礙后,我們需要堅持并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談到年初時由自己執筆的一篇深度報道——《悲傷跨年日:11個大學生被中斷的雪鄉之旅》,張維坦言這篇報道是自己從業生涯中最傷心的一件事。由于事件本身令人扼腕,采訪過程中她一度想要辭職,“當時采訪的狀態并不好,再加上遇難者家屬不愿意接受采訪,使得采寫困難重重。”
各種新聞報道過程中總是困難不斷,那么如何克服困難呢?張維認為,“記者需要有堅韌的品格,通過不斷地嘗試來接近和了解受訪者,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接觸更多知情者進行交流互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張維感受到在新聞事件中,記者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聯絡者,既聯系了各方群體,也通過報道讓更多人知情,“這也意味著記者需要保持客觀,記者本人的情緒不能影響到報道本身。”
在答疑環節中,張維為學生們答疑解惑,進行了親切地交流。“如何保持熱愛新聞初心,怎樣才能不害怕,成為一名優秀記者?”面對這一問題,張維表示,“害怕在所難免,如何克服并堅持自我才是最重要的,而只有不斷反思和勉勵自己,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愛,堅持住新聞的初心。”
“在當下的新聞輿論環境下,新聞工作者的作用是什么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8(2)班的徐巴超提出了一直困惑自己許久的問題。張維通過一個債務糾紛因新聞報道得以解決的案例,向在場的同學們傳達“新聞工作者在如今的新聞環境下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了至少有一點作用,但是如果不做,那便一點作用都沒有。”
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結束。王業明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同學們在采訪報道過程中,要始終做到心懷善意,保持一顆恒心,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己寫的每個字都負得起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無愧采訪對象,無愧于自己。” (胡維 學生記者 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