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暨南大學譚天教授在C208教室為傳媒學院學生舉辦題為“社會化傳播下的新媒體”的講座,學院部分老師和二百余名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上,譚天教授基于現實案例,從人類發展與媒體的演變、對媒體的介紹、互聯網時代、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四個方面,講述新媒體給人們帶來的改變。
“B站跨年晚會‘出圈’”、“‘小朱配琦’淘寶帶貨”、“CCTV入駐抖音、快手”……譚天從生活中的新媒體現狀談起,闡明了新媒體的基本特征和媒體融合的趨勢。“新媒體平臺不一定自己做內容,而是讓用戶做內容來為自己‘打工’。”他把UGC比喻成“打工”,形象地闡釋了互聯網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特征。
“社會化傳播背后是互聯網賦權和權力轉換。”譚天教授稱,從兩微一端的傳播渠道到平臺分發推送、用戶轉發,社會化傳播在“連接”中引發社會資本流動和各種傳播活動。最后,他指出,眾媒時代的未來將是“萬物皆媒”、“人機合一”和“自我進化”的時代。
“如何解決老人在互聯網時代下被遺忘的問題?”“您比較欣賞什么樣的研究生?”……講座結束后,學生們向教授“花式”提問,譚天教授則針對問題一一作答。
“聽完講座之后,我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了新的認識。”2020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王芬說,“現在新媒體蒸蒸日上,所以未來想嘗試做做自媒體。”在場不少學生也抱有和王芬一樣的想法,希望在新媒體領域大展宏圖。
譚天教授有著18年的媒體從業經歷,是高級記者,實踐經驗豐富,新聞業務精良,是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電視實務與理論、媒介經營管理、新媒體、紀錄片等。曾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學研究委員會理事、廣東省廣播電視學會理事、廣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委員會主任委員。
此次講座也是傳媒學院“我與記者面對面”系列活動之一,活動邀請一線記者或有記者經歷的學者為學生講學,旨在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撰稿:學生記者 劉露 鄒玲 攝影:學生記者 陳萍 楊逸媛 審核:王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