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應黃梅劇藝術學院邀請,中國戲曲學院鈕驃、沈世華教授夫婦在菱湖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分別作了題為“戲曲的教育與傳承”及“昆曲的表演藝術”專題講座。黃梅劇藝術學院全體本科生、藝術(戲曲)專業碩士研究生和部分教師參加了講座。講座由黃梅劇藝術學院副院長儲著炎主持。

11月12日上午,鈕驃教授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的回信精神,為該院師生作“戲曲的教育與傳承”專題講座。講座伊始,鈕驃教授深情地說,寫京劇史離不開安慶,這次安慶之行,他是來尋根的。鈕教授認為,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是對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教育與戲曲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重托和期望,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守從藝初心,堅持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在講座中,鈕教授基于自身豐富的求學從藝經歷與豐厚的教育教學實踐,并從諸多前輩大師如梅蘭芳、程長庚、楊小樓、葉春善等人的舞臺實踐舉例,深入淺出地向大家解讀了“守正創新”對于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重要性,并一再勉勵我校師生一定要大力弘揚程長庚精神,把我們的安徽戲曲特別是黃梅戲藝術傳承發展好;作為地處戲曲之鄉的安慶師范大學也有責任有義務把黃梅戲這一戲曲瑰寶傳承發展好。

11月13日上午,沈世華教授結合自身六十七年的從藝經歷,以“昆曲的表演藝術”為題,深刻詮釋了什么是“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的真正要義。沈教授曾師從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及十二位傳字輩昆曲名師和言慧珠等多位前輩大師學藝。沈教授認為,名師易得,明師難求,好老師如好大夫,要善于給學生瞧“藝病”。在講座中,沈教授通過現場示范昆劇折子戲表演、以及身段動作親身示范講解,既讓同學們明白了昆劇舞臺表演藝術的真諦,也現場感受到昆劇這一世界級“非遺”的藝術魅力。自從藝從教以來,沈教授先后培養了將近四十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在講座中,沈教授一再強調,我們一定要以前輩大師為榜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真正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11月13日下午,鈕驃教授和沈世華教授與該院黃梅戲表演專業師生深入座談交流,為師生解疑答惑,為學院發展建言獻策。兩天的報告會及座談交流活動十分精彩,內容非常豐富。在座師生均認為能與名家面對面交流研討,既真切感受到名家的藝術與人生,也現場領悟到戲曲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真正魅力,實在是受益匪淺。(撰稿:胡晨 攝影:馮宗欽 審核:儲著炎)
報告人簡介:
鈕驃,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戲曲研究家、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田漢研究會理事。工文丑,曾得蕭長華、高富遠、蕭盛萱、王傳淞、華傳浩等師傳授,又從周貽白、黃芝岡、李紫貴等戲曲大家研修戲曲理論,并從吳小如教授研攻古典文學,在京劇表演和文化藝術理論方面打下了厚實基礎。主編京劇劇目教材40余種,在國內外發表戲曲研評文章200余篇,曾任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至五屆、十三至十五屆以及二十三至二十五屆評委,歷屆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評委及首屆全國京劇學生電視大賽評委,第一、二屆全國戲曲院校青年京劇教師展演評委,等等。
沈世華,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昆劇藝術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在藝術上功底堅實,戲路寬廣,曾師從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及十二位傳字輩昆曲名師和言慧珠眾位老師。2005年受文化部聘請為昆劇旦角藝術傳習班主教導師,首屆京劇專業中青年教師高級進修班導師,多次擔任昆劇演員賽事評委。從藝以來,曾演出及教授過近百出劇目,在《中國戲劇》《戲曲藝術》《中國教育報》《人民政協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合著出版《中國昆曲藝術》《傳統京劇人物造型薈萃·昆曲50折》等書,有為梅蘭芳大師的《貞娥刺虎》音配像和主演《思凡》《絮閣》等諸多影碟行世。多年來,眾多著名戲曲家如趙景深、吳小如、朱文相等皆曾撰文贊譽其藝,眾多藝術家如程硯秋、馬少波、吳祖光等看了她的演出,無不贊不絕口,同輩藝術家如蔡正仁、侯少奎、張靜嫻等也對其藝術水準推崇有加。從藝業績被收入《德藝雙馨的藝術院校名師》一書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