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小紅在法學院102報告廳作題為“與時俱進的中華傳統法文明”的學術講座,法學院師生100余人參加。講座由法學院副院長邱少暉教授主持。

馬小紅教授首先系統闡釋了中華傳統法文明的時代內涵。馬老師指出,中華傳統法文明的歷史傳承具有延綿漸進性,其核心表現為“禮法合治、以禮為主”的治理模式,唯有從歷史連續性視角方能理解中國古代、現代與未來的法治邏輯。在制度設計層面,傳統法文明體現“剛柔并濟”特征。既有國家制定法的剛性約束,更注重“納禮入法”的柔性調節——通過禮俗凝聚社會共識、形塑民族情感,達成“良法善治”。馬老師強調,現代法治建設可借鑒這一智慧,在擴大民法調整空間的同時,堅守刑法謙抑原則。
談及體系結構,馬小紅教授認為其“開明圓融”特質在基層治理中尤為顯著,傳統“禮治”對權利的規范并非單純約束,而是通過倫理共識實現社會協同。在法思想理論方面,馬老師闡釋了“天理、國法、人情”三位一體的兼容并蓄性,指出古人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本質上是三者融合的“大法”理念,對當代法治建設仍具啟示意義。
邱少暉教授在總結中認為,馬老師的講座旁征博引、洞見迭出,從傳統禮法制度的現代轉化到基層治理中的文化賦能,尤其是混合法的論斷、開明圓融體系結構的提出,為法學院師生打開了重新認識中華法文明當代價值的學術視窗。(撰稿:儲文靜 攝影:蔡啟航 審核:邱少暉 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