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都會應邀在校內外進行多場社科知識宣講,還評上了省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先進個人。在宣講過程中,我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心得,也不斷有著新的體會和思考,印象最深的是三次“臉紅”的經歷。
第一次,我應安慶市一家單位邀請,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路上遇到堵車,我緊趕慢趕,總算在報告開始前大約五分鐘趕到會場。一到會場,我急忙拿出U盤,插入對方電腦。可是,電腦與課件不兼容,無論怎么操作,準備好的PPT都無法播放。主辦方只好臨時更換其他電腦,耽誤了好幾分鐘,而會場上的聽眾開始竊竊私語了。主辦方領導小聲批評辦事員準備不充分,而我在旁邊聽著,也不知不覺地臉紅了。
這是我在宣講中的第一次“臉紅”。宣講不僅是言傳,也是一種身教,要在實踐中踐行謹慎的作風。從那以后,我每逢宣講,都會規劃好駕車路線,計算好路程,提前到會場;也會提前將宣講課件復制到自己的電腦上,再麻煩也將自己電腦帶到會場使用,以防突發事情影響宣講效果。
第二次,是到岳西縣委宣講大別山精神。宣講取得了成功,同志們對我的宣講報以熱烈掌聲。但宣講結束后,有一位老同志走到我面前,悄聲說,某個事件的月份不對。我一聽,心里就是咯噔一聲。宣講首先要真實、準確,如果出現錯漏,將會導致大家心里產生懷疑,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我急忙請教,老同志小聲說了個時間就走了。回來后,我急忙查看了講師團提供的宣講材料,與課件上的時間是一致的,沒錯呀。但我轉念又想,很多革命故事因為復雜的歷史原因和戰爭情境,難免會有講述者記憶上的不一致,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于是,我查閱了安慶黨史資料,果然那位老同志講的時間是對的。
這一次“臉紅”,我體會到宣講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指示的,原原本本地學原文、讀原著,真正做到學懂弄通。為此,在以后的宣講中,我更加精心地設計宣講環節,認真核對事件中的時間、地點、人名,精細打磨課件。同時,把高深理論轉換成耳熟能詳的口語化,讓大家信得過、聽得懂、記得牢。
第三次,我到合肥給教師黨員發展對象宣講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在宣講時,我介紹了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烈士的事跡,重點講了人們不很熟悉的楊靖宇烈士犧牲前幾個小時的故事。當時,楊靖宇被敵人圍困,在山上遇到一位老鄉。老鄉勸楊靖宇投降,楊靖宇卻堅定地對他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聲音雖然不大,但擲地有聲。講到這里時,大家都抬頭看我,教室里鴉雀無聲,我知道他們受到了觸動,都在思考。總結時,我用抑揚頓挫的腔調,豪情滿懷地強調:“無論多么艱難,我們要記住《國際歌》中的一句話: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因為我們踐行著黨的初心和使命。我堅信:中華民族的明天,一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我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當我話聲一落,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報告結束后,一位教師走到我面前,對我說:“金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一聽,臉又紅了。他又說:“我懇請您到我學校去講一講”。我對他說“謝謝!如果有時間,我會去的。”
第三次“臉紅”,我是為自己的宣講得到大家的認可而高興。前不久,我校黨史宣講團一位學生對我說,我們指導的宣講團一年多以來,已經開展了黨史宣講40多場,覆蓋11000多人。聽后,我笑了,不僅為自己的宣講而高興,也為我們指導的團隊而自豪。
宣講,不僅是在付出,也是在收獲。三次臉紅,讓我對社科普及的認識不斷深入,對宣講的理解也不斷深入,并將這種體會和思考轉化為工作的干勁,讓社科普及篇章更加生動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