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3月28日)3月25日,懷寧縣查灣村,金黃的油菜花田一片接一片,安慶師大白鯨文學社二十余名成員來到海子故居和墓前獻花讀詩,這是他們與海子相約第24個春天。

“你們是他的接班人”
走進查灣村,一眼就能看到被附近新建樓房圍著的屋子——海子故居。海子曾經居住過的老屋早已被拆毀,這是2004年海子父母利用海子的稿費重新翻修的。在海子的房間里,有兩個靠墻的展柜,這里以前擺放著他的各類證件獎狀。如今,很多藏品都在紀念館中展覽,取而代之是海子家人的照片。
每年同學們的到來,都會讓海子的母親操采菊感到很開心,這群大學生在她看來,“是他(指海子,記者注)的接班人”。同學們在屋內參觀,她翻開一本詩集,找出海子在西藏、四川、北戴河時的照片給大家看。翻到一首《生日》,她輕聲讀了起來:“你坐在近處,坐在遠方,像魚群跟著漁夫,長出了乳房。葡萄牙村莊,長出了乳房。牧羊人的皮鞭,長出了乳房……”
“這些詩我都能背下來。”翻到一組寫給母親的詩時,操采菊眼里噙著淚光。她的文化水平不高,卻能讀出海子詩里的美。在被同學們問到最喜歡哪首詩時,操采菊笑著回答,海子寫的詩都喜歡。“他詩寫得確實很美,可惜走得太早了。”她一連說了好幾遍。

走近海子,用詩歌表達熱愛
走出海子故居,在路的另一旁,是新建成的海子紀念館與海子文化廣場。紀念館里收藏了海子曾經的用品、衣物、獎狀,還有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
在主題為“海子愛情經歷”的展區,一首詩《給B的生日》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海子弟弟查曙明則向大家講述了這首愛情詩背后的故事。廣場的石壁上,幾首關于家園的詩刻在上面,1984年海子寫下的成名作《亞洲銅》也刻在這里。參觀完紀念館的同學們聚在墻前,三三兩兩的合照。
到訪這里的人,除了慕名而來的旅客,也有很多海子的故人。其中有海子曾經的大學同學,也有他生前的好友。紀念館前的一副對聯,就是海子的好友、詩人西川撰寫的。每到海子祭日,訪客更是絡繹不絕。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3)班的隆世瀅覺得,如今緬懷海子的人更多了,“來這里的都是有一定詩意的人”。
在海子墓前,大家用吟誦詩歌的方式表達緬懷,每年的海子故居行都少不了這個環節。
“我攔不住飛奔的火車頭,它的速度太快,力量太強。但我可以在剎那,把我灑進廣袤的北方。”社團指導老師雷素娟是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她讀了自己寫給海子的一首小詩。
漢語言文學2017(3)班的賀阡用一首《給你》表達了對海子詩歌的喜愛,她說:“很慶幸自己能這么近距離地接觸海子,這種真實感讓我對海子的喜愛更加深沉了。”

白鯨人的文學堅守
1994年是海子5周年的忌日,也是在那一年,白鯨文學社的首任社長李瀟和社員們踏上了第一次海子故居之旅。此后的24年里,社員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們卻從沒缺席過。
現任社長張萍覺得,海子故居行傳承的是一種真正的詩歌信念。她說,“白鯨人的堅守來自對海子和詩歌的熱愛,24年里,它從一個團體活動逐漸變成了社團文化中的一種精神信仰。”
“從大一到大三,海子故居行已經陪伴我走過了大學的三年時光。”白鯨文學社主編倪大玉說,“從第一次來時的陌生好奇,到第二次的視為信仰,第三次再來時心里多了一份敬畏。這種感情上的變化,也是自己寫詩至今的心路歷程。”
在白鯨文學社里,像倪大玉這樣熱愛寫詩的人還有很多。社團成立后的25年間,白鯨人在文學與詩歌創作上的探索也未曾停止,先后孕育出水牛、漠子、黑光等知名度頗高的詩人,同學們的詩歌作品也曾在《詩刊》、《詩歌報》、《中國青年報》、《校園文學》等各級雜志報刊上發表,1999年“白鯨”文學社在全國高校文學社團創作擂臺賽中脫穎而出,勇奪“擂主”稱號。(郭金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見習記者 王海涵)
中青在線 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3/28/content_17058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