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上,他手夾粉筆,侃侃而談,與一群學生在一起交流科學難題,意氣風發;課堂外,他身著迷彩服、黑膠鞋,帶領著11名博士游走在長江邊上,眼睛一刻不離奔涌的水面,偶爾跳起的江豚讓他及團隊兩眼發光。他就是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于道平,在大學教授和“江豚衛士”這兩層身份間隨意切換。
安慶江段素來河道彎曲,一直是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與洞庭湖、鄱陽湖并稱“長江江豚三大生存場所”。1985年至今,于道平已和江豚打了三十多年交道,是中國江豚遷地保護開拓者之一。2006年,于道平調入安慶師范大學任教,教學之余,他不遺余力地投入到江豚保護工作中。
“我們學校是一所師范類院校,在很多人看來,江豚的研究與保護與我們的主業格格不入、不相符合,但是我們學校并不這么看,尤其是校長閔永新,他認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任何一所地方高校的責任與使命,江豚保護研究也是學校創建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重要體現”。于道平說,這些年,正是得益于學校的大力支持,他可以沒有包袱地投入到江豚研究中,為籌建西江保護區四處奔走。2014年4月,在他與學校,以及安慶市漁政局的努力下,當地政府終于同意在西江劃出一部分水域建立長江江豚救護中心。同年,水生生物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安徽省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安慶師范大學,陸續有11名年輕博士加入,于道平不再是一個人戰斗了。
“這些年輕人雖然有著齊刷刷的高學歷,但他們看起來都不太像博士,更像是長江上的漁民”。于道平說,這些年,博士團的業余時間基本上都泡在了江面上,組織野外考察,開展江豚救護,解剖死亡江豚,遇上惡劣天氣時下水、拉網、抬船……樣樣干得有模樣。“連江上的那些漁民都經常說,你們放著好好的大學日子不過,一天到晚和我們泡在這,拉網、抬船干得跟我們一樣嫻熟”。
于道平回憶道,有一次,兩頭江豚被放入安慶西江圍網,其中一頭由于不適應,焦躁不安,來回游動,不停撞網。再這樣下去,江豚很可能撞傷自己,一不小心還會堵住氣孔導致死亡。情急之下,博士團里的兩位成員來不及思考,也來不及脫衣服,“撲通”一聲跳進了溫度不到10攝氏度的水中。他們合力抱住江豚并將它轉移上岸,顧不上穿上同事送來的外套,接著給江豚按摩緩解它的情緒。待江豚穩定下來并被重新送入圍網后,他們的手早已凍得通紅,身子也因為寒冷而瑟瑟發抖。
長江流經安徽境內的水域長約416千米,俗稱“八百里皖江”。這些年,在于道平的帶領下,博士團的足跡遍布這片水域的每一角落。因為江豚,一度從中國的長江跨越到柬埔寨湄公河流域,于道平團隊帶著首創的深水圍網救護長江江豚并成功繁殖的技術,幫助當地保護瀕危伊河海豚,從而參與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中。
辛勤的付出換來了斐然成就,于道平和博士團除了提出“通江湖泊入口是江豚冬季覓食點”這一重要觀點外,還創立了江豚易地保護人工投喂技術,并應用于江豚野外救護;利用長江故道或小水體圈養江豚,人工投喂與自然水體中捕食活魚,維持遷地保護區江豚野外生存與繁殖能力。2014年,安慶西江江豚救護中心用深水圍網成功救護了五頭江豚。2015年6月4日,經過人工馴養繁殖,其中一頭成功分娩一頭小江豚,這是國內首例在圍網內自然誕生的江豚。團隊近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省自然基金兩項、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兩項、國家部委專項資金10項等。
多年辛苦的野外工作,于道平病痛纏身,腰肌勞損,風濕性肩周炎,胃病, 1995年還檢查出患有血吸蟲病,可他全然顧不上。“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中的頂級物種,如果把江豚保護好了,那么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物種就會得到庇護。”于道平說。
原文閱讀網址:
安徽青年報:http://epaper.ahyouth.com/index.php?CurrPeid=1662&CurrSid=1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