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為了追尋父親的革命足跡,成都六旬老人齊渝臨用5年半的時間,游歷了10多個省份。近日,他在安慶接受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的采訪。
齊渝臨今年65歲,家在四川成都,祖籍山東。近日,他到安慶師范大學菱湖校區內的安徽大學紅樓前拍照留念時,被該校學生發現。每每被人圍觀時,齊渝臨就會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書——《齊健民回憶錄》給大家看,這次也不例外。據老人介紹,這本回憶錄是他兄妹3人在父親齊健民原稿基礎上,增添了序言和附錄后印制的,里面詳細記錄了父親當年的革命之路。年輕的時候,齊渝臨就想過重游父親革命時經過的地方,但由于工作繁忙無法抽出時間。退休后,他才踏上追溯父親戰斗足跡的旅程。按照父親回憶錄中的時間順序,齊渝臨從2014年2月正式啟程,計劃到今年10月完成全部行程。5年多來,他已走過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安徽等10余省。
根據齊健民的回憶錄,其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無數戰役,在戰斗中多次負傷。“千里躍進,越過隴海路,途涉黃泛區,強渡大四河,進入大別山。”回憶錄中的這段描述,記錄了為實現躍進大別山、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人民解放軍采取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周密部署。回憶錄顯示,齊健民跟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而進軍大西南的決定就是在當時的安徽大學的大禮堂內宣布的,該禮堂位于今天的安慶師范大學菱湖校區。就是這段記錄促使齊渝臨來到了安慶。
到達安慶師范大學后老人發現,雖然當年的禮堂已經不復存在,但踏上父親當年經歷過的地方,仍感到意義非凡。齊渝臨告訴記者,他父母與安慶有著不解之緣。據其父回憶錄記載,淮海戰役結束后,父親跟隨軍隊來到安慶參加解放戰爭;而其母的故鄉就是安慶。
看著安慶師范大學菱湖校區內的安徽大學紅樓走廊上懸掛的安徽歷史文化名人畫像,聯想到父親的戰斗經歷,齊渝臨感慨地說:“整個旅程對我來說意義深遠,走訪各地看到當地留下的遺跡,通過和其他抗日戰士后代交談,我對老一輩在革命斗爭中遇到的磨難以及他們是如何堅持到底贏得革命勝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抗日戰爭絕不是現代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簡單,真實的抗日戰爭是十分殘酷和復雜的,是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偉大革命事業。”齊渝臨感慨地說,希望年輕人要牢記歷史,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龐彥堃 孫泓 吳敏雪 趙文軒 新安晚報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王吉祥
原文閱讀網址:
新安晚報:http://epaper.ahwang.cn/xawb/20190524/html/page_03_content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