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非遺故事,6月29日到7月5日,安慶師范大學宜城“遺”故事——尋訪宜城“守藝人”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與非遺同行,品文化傳承。
妙紙生花 且看剪紙匠人匠心
6月29日,實踐團走進95后剪紙匠人曹英杰的工作室,體悟剪紙藝術的魅力。曹英杰同大家細細講解宜城龍山剪紙的起源,“龍山剪紙從一開始的民俗剪紙轉變為現如今的花樣剪紙,是傳統技藝文化在當代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曹英杰用作品《向雷鋒同志學習》闡述了剪紙工藝與優秀道德品質相結合的深層意義。“我希望用這樣一幅作品,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他表示,剪紙中所表達的內涵是值得挖掘的,所要傳承的文化也是連綿不斷的。
7月1日,實踐團邀請曹英杰赴安慶市社會兒童福利院開展了一次精彩紛呈的龍山剪紙教學活動,帶領同學們一起領略非遺文化之美。“把紙對折,朝著十字中心點翻轉,在底部用剪子斜剪……”在課堂上,曹英杰一出場就吸引了全體同學的關注。一張紅紙,在他的手里不停地變換著形狀,這使得學生們對剪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舉著著紅紙和剪刀躍躍欲試。

謝萍作為福利院的主任積極參與其中。她表示,實踐團創新非遺文化傳播形式,為福利院的孩子們帶來一堂精彩的剪紙教學實踐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傳播和弘揚傳統剪紙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技藝精湛 感受針尖挑花魅力
7月2日,實踐團跟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湯彩霞的腳步,追尋望江挑花的身影。“從一個小裁縫到非遺文化傳承人,是一段艱難而有意義的過程。”當被問及如何同望江挑花產生不解之緣時,湯彩霞這樣說,“接觸到望江挑花是機緣巧合,第一次做印章的刺繡,感覺到這是一門費眼睛和頸椎的手藝,但是興趣和喜愛支撐著我一直走下去。”湯彩霞在接受采訪時手也不愿停歇,將熱愛之情傾注在挑花的織物中。

把手藝發揚光大,讓傳統文化傳向更遠的地方,是一代代“守藝人”的夙愿。2015年,湯彩霞和師傅王世福走進了安慶皖江中等專業學校,籌建望江挑花傳承教育基地,建立望江挑花傳習所。作為湯彩霞的徒弟、安慶皖江中等專業學校老師陶美玲參與了此次望江挑花的暑期培訓當中,“挑花基地會定期將我們的作品進行展覽。在藝術文化學校里,我們會開設望江挑花技藝班去對感興趣的同學進行系統地培訓。”她表示,望江挑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更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傳承。
在王世福與湯彩霞的推動下,挑花傳習所與縣殘聯合作組織殘疾人學習挑花技藝,不少殘疾人通過這門古老的技藝能夠自食其力、順利脫貧。這幾年,他們一道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望江挑花傳統中法圖案和工藝品,為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針一線 虎頭鞋中的淳樸與智慧
7月3日,實踐團來到安慶市倒扒獅國貨街,走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虎頭鞋制作技藝”傳承人方翠鳳的店中,了解虎頭鞋源遠流長的歷史,學習制作技藝。

71歲的方翠鳳在5、6歲時就開始制作虎頭鞋,這一切都是源于她的興趣愛好。“虎頭鞋的制作工藝在家族里代代相傳,到我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她表示,自己的女兒是第五代傳承人,會將虎頭鞋的制作技藝傳承下去。
方翠鳳詳細介紹了虎頭鞋的制作步驟,她表示,“制作一雙完整的虎頭鞋需要耗費兩三天時間,從找新布、粘袼褙到制作五官修整都是慢工出細活。”當看到一雙雙色彩艷麗、精巧可愛、活靈活現的虎頭鞋呈現在大家面前時,方翠鳳也由衷地感到快樂和滿足。
據方翠鳳介紹,虎頭鞋已經遠銷海外,深受外國友人喜愛,她表示,會用自己的堅守讓“虎頭鞋”在新時代青年人中延續傳承,綻放光彩。
極致細節 精工琺瑯凝結淬煉之美
7月3日,實踐團前往安慶市帝雅文化創意產業園,學習掐絲琺瑯的制作材料、工藝和流程,從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匠人作風,執著專注的可貴品質。

“我現在做的這道工序是掐絲,這是掐絲琺瑯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生產車間里,女技工方靜向實踐團成員介紹著掐絲琺瑯的制作流程,從制胎設計到鎏金展示,每一件掐絲琺瑯成品的誕生都需要經受住淬火的考驗,背后定離不開手藝人們的辛勤付出與執著堅守。
如何使得非遺文化更好走進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獲得勃勃生機,帝雅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模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企業采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模式,在北上廣深這些城市設有實體展銷店,能夠更好的貼近市場,洞悉市場變化著的需求。”車間里的劉俊師傅和實踐團成員們介紹到,“我對我們產業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一方面離不開政府近年來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對我們自身工藝品價值的自信和肯定。”
方寸之中 體悟微雕藝術乾坤
7月4日,實踐團前往微刻非遺守護者方宜的工作室“西城民俗記憶體驗館”,領略方氏微刻的風采,一睹微觀世界下的筆酣墨飽。
能夠擁有今天這樣的高超手藝,離不開方宜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執著專注。“我把個人愛好融入到了骨子里,無論多忙,我都要抽點空出來練字和畫畫。”他自幼便學習書法、繪畫,始終懷揣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這使他把目光轉向到更有挑戰性的微刻工藝上來。

“我們經常去美術、書法機構宣講,對微刻感興趣的學生要有的扎實基礎才能更容易練習篆刻。”方宜積極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與安慶師范大學、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建立交流合作,為微刻這項非遺文化尋找更多的技藝傳承人。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讓團隊成員們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魅力,體悟了非遺傳承人對技藝的熱愛和堅守。“親眼見識了這些有著各種含義,富有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明晰其當下的傳承現狀。這讓我明白了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好、傳承好非遺,做好非遺文化守護人、宣傳者!”實踐團負責人蔣蕊這樣說。
文 / 胡揚靜 魯子楓 圖 / 張燕
來源:【安徽新聞網】http://xxt.ahnews.com.cn/news/2023/07/12/c_4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