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慶師范大學依托地方資源,聚焦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等領域強化合作,錨定“強市名校”戰略,形成了“校地聯動、四員協同”的校地合作機制,開拓“強市支撐名校、名校助力強市”的新格局,有力推動校地協同發展。
開啟校地合作新局面
2019年8月,學校與安慶市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校地合作正式開啟新征程。雙方先后共建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研究院),依托安慶市經開區、高新區和筑夢新區分別成立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專項經費和政策保障等要素在校地合作中的“橋頭堡”作用。
雙方錨定“強市名校”戰略,續寫校地合作新篇章,一張藍圖繪到底,變“藍圖”為“施工圖”。2022年11月,校市合作推進會提出“強市名校”戰略目標,清單化、項目化及任務化等是“校市合作2.0版”亮點。依托協同創新中心,雙方圍繞區域產業特色、技術需求、人才培養及項目攻關等“鍛長板、補短板”。2023年,“安慶院士中心”成為校市合作重點項目,得到院士和知名專家的高度肯定;雙方聯合共建“節能環保現代產業學院(研究院)”“安慶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安慶市現代物流發展戰略研究院”等。
優化機制實現合作新成效
學校專門成立校市合作辦公室,明確牽頭單位、工作專班及工作機制,保障雙方合作有序有力。2023年,校市雙方按季度聯合編制《校市合作工作簡報》,月匯報、季調度、年總結一體化推動校市合作量質雙升。學校持續探索新時代產教融合背景下校地合作工作機制,發揮校地合作聯絡員、雙鏈融合專員、成果轉化專員、科技特派員“四員”橋梁作用,梳理縣區和園區優質企業,與安慶市共同推動高層次科研平臺、高級別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科技獎項等培育工作。
深度合作收獲累累碩果
4年來,校地“雙向奔赴”效益日益凸顯,校地合作正向著“強市名校”目標挺進。
平臺共建共享上臺階 學校聯合本地企業申請獲批省部級各類平臺21個,包括安徽省耕地質量智慧監測與地力提升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皖江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智能處理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高柔性激光智能制造與檢測工程研究中心等,初步建成3個產業學院(研究院)和協同創新中心。2023年,學校與市直單位聯合共建“安慶市現代物流發展戰略研究院”“安慶市文旅產業研究中心”“安慶市地方立法研究院”;與安慶石化、環新集團、安慶市立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
人才共引共用顯成效 結合學科專業建設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學校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230余人,其中41人被認定為安慶市“首位產業人才”。學校遴選近百名雙鏈融合專員、科技特派員和成果轉化專員,建立企業博士、教授工作站,選派20余人到市(縣)直部門掛職。學校創新推進“畢業設計(實習)+就業”一體化工程,近萬名大學生在本地開展畢業實習工作,畢業生本地化就業率實現翻番。
項目共聯共研賦新能 學校強力推進“校地聯動、四員協同”合作新模式,創新省高校科研計劃項目,實施校市合作“揭榜掛帥”地方專項。聯合企業申報并獲批科技攻關項目和各類橫向課題1000余項,其中本地企業占40%左右。2023年,立項百萬元以上項目達16個。與安徽易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建數字農業與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雙方投入2000萬元;與安慶石化簽約科技開發項目,總經費500余萬元。
學科共謀共興尋突破 安慶市主動對接學校新增博士點立項重點單位建設工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開辟綠色通道。市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支持省級高峰培育學科和安慶院士中心建設,“戲曲與曲藝”“資源與環境”等特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發展共享共融聚合力 學校依托國家級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文化宜城”建設,發揮安慶“中國黃梅戲碼頭”地理優勢,聯合開展黃梅戲藝術節、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等工作,創新劇目《青春版女駙馬》受到廣泛好評。聚焦鄉村振興,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開展“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專項活動。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學校連續5年入選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