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高水平人才不足是制約普通高等學校科學發展的普遍性、關鍵性問題之一。2006年元月,我校第四次黨代會確立、實施了“人才強校”戰略,促進了學校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質量的跨越發展。學校新的發展形勢對人才素質、人才數量、人才層次、人才結構和人才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學校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在人才的穩定、培養、吸引、使用等方面采取了積極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完善在職教師攻讀高學位政策,加大人才穩定的力度。隨著人才市場的變化,學校原有的在職教師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影響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和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學校通過廣泛征求意見、認真調查研究,修訂完善了《關于教職工攻讀博士、碩士學位暫行管理辦法》,對在職教師報考博士、碩士的條件、服務年限和報考形式、讀博讀碩期間和回校后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進行了修改完善,積極鼓勵和支持教職工尤其是青年教師攻讀博士、碩士學位,有效地調動了教職工自我加壓、自我提高、扎根學校、促進發展的積極性。2009年,僅報名參加學校與西安科技大學聯合舉辦高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班進修的教師人數就達60余人。
二、適時調整引進人才待遇,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近年來,在高校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學校引進高層次人才效果不佳。在對人才市場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學校適時調整了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待遇,將今年吸引人才的待遇提高到近幾年來的最高水平,并設置了博士、碩士的緊俏專業,重點進行扶持,引進學術帶頭人、教授、博士的資助經費分別達到65萬元、31萬元、23萬元,較好地完成了2009年的高層次人才引進任務。
三、鼓勵中青年教師訪學進修,加大校內人才的培養力度。針對目前高職稱教師數量偏少實際情況,學校加大校內人才的培養力度,積極鼓勵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中青年教師,或具備碩士及以上學位的講師,作為訪問學者到國內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訪學;鼓勵老專業的富余教師通過專業進修向新專業轉向,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促進學科、專業建設。2009年,學校到國內外重點大學或科研機構進修、訪學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四、扎實實施名師工程,努力構建優秀的教學團隊。學校大力實施“質量工程”、“名師工程”,通過積極開展校級教學名師、首席主講、教壇新星等評選工作,建立滾動入圍、嚴格考核、跟蹤培養、積極扶持優秀人才的管理機制,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治學嚴謹、開拓創新、勤奮向上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2009年,評審推薦出省級教學名師候選人2人、校級教學名師8人、校級首席主講2人、校級教壇新星12人。
五、著力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工程,促進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根據青年教師的成長規律,學校通過落實青年教師“五大提升劃”——讀書學習計劃、教學合格計劃、學歷提高計劃、科學研究計劃、職稱晉升計劃,著力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大力實施導師制,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的作用,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過好教學關、科研關、生活關,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促使他們早日成為骨干教師。
六、切實提高教職工的生活待遇,讓教職工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近些年來學校各項事業有了較大發展,但與學校建設發展的速度相比,與省內同類兄弟院校的平均水平相比,教職工的津貼標準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為讓教職工共享發展成果,學校2009年對全校教職工津貼進行的了適當提升,大體普調20%左右,其中對中青年中低收入群體增加的幅度達到了25%。
今后,學校將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體制和制度環境,充分發揮人才潛能,體現人才價值,不斷吸引人才、穩定人才,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