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首次在這個舞臺上表演節目,時隔18年,我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9月22日,學校在龍山校區圖書館東廳舉行世范報告會,2022年“全國最美教師”、我校2010屆音樂學專業校友韓龍分享他的人生六次抉擇,暢聊家國情懷。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時珍主持報告會。
黨委宣傳部、學工部、校友總會辦公室負責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學科教育(音樂)專業2022屆研究生校友張晨及部分師范生共400余人到場聆聽報告。報告會通過線上平臺同步直播,各學院設置分會場組織師范專業學生集體觀看報告會。

汪時珍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每逢教師節來臨,習近平總書記或者深入學??赐處煂W生,或者以書信形式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節日敬禮和祝賀,表達對全國教師的關心關懷、對教育改革和教師工作的殷切期望,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教師的特殊厚愛。汪時珍介紹了韓龍在18年里實現的六個人生夢想:大學夢、軍旅情、創業路、教師緣、援疆行、援藏行。汪時珍指出,韓龍取得的這份成就既是他個人長期努力奮斗的結果,也是對我校長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肯定。汪時珍勉勵廣大師范生應堅定理想信念,緊跟黨走,緊貼時代脈搏,腳踏實地,立足基層,畢業后投身于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成長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實現教育報國的人生目標。

積累:在奉獻社會中鍛煉能力
韓龍在報告會上講述了他與師大結緣的經歷,2004年,他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教師職業的崇拜以及對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的敬仰,報考了我校音樂學院。在校讀書時,他立志要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并付出實際行動。
為響應國家號召,2005年,韓龍參軍入伍。在軍隊的兩年間,他常常被軍人的愛國豪情所打動,“對我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漸漸將愛國情與音樂夢聯系在一起。”韓龍向同學們分享了軍隊與音樂交匯的美妙。在那之后,他相繼創作了《相聚在愛里》《往前走》《士兵頌歌》等10首軍旅歌曲。他表示,參軍的經歷增強了他的意志與體能,為后來圓夢教師職業埋下了種子。
免費幫助15個協會創作會歌、義賣音樂作品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四千多元、投身社區文化建設……“重返校園后,我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活動,體會到了奉獻的快樂。”據韓龍介紹,大學畢業后,他開辦了一家藝術培訓中心,三年里幫助了100余名音樂高考生考入本科院校,免費培養了200余名熱愛音樂的寒門學子和貧困兒童。報告會現場,韓龍鼓勵學生珍惜光陰,抓住最好的青春,以自律成就夢想,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圓夢:在培根育人中成就自我
韓龍回憶到,2016年,他在網上看到鄉村教師合唱團志愿者教師的招聘信息后,毅然決定報名,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實現他的教師夢。兩年時間里,他將音樂教育與國防教育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信念?!罢嬲某晒Χ际菑淖罨鶎幽ゾ毘鰜淼?,我愿意從最基層做起,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p>
2018年開始,韓龍踏上了援疆、援藏之路?!叭珖髯迦嗣褚袷褡岩粯泳o緊抱在一起?!痹谛陆吞锏貐^皮山縣任教時,韓龍組建了和田地區第一支專業合唱團,命名為“石榴籽”。他以此為背景創作了民族團結歌曲《石榴紅》,帶領合唱團到蘇州參加了教育部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將戈壁大漠的學生帶上了全國的大舞臺。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表n龍表示,他那時時刻警醒自己:援藏意味著使命和擔當,“保證完成任務”是他對國家的交代。2022年,他創辦了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學首屆音樂高考特長班,12名藝考生在2022年西藏藝考中達本科線,考上音樂大學,為西藏培養民族音樂傳承人作出了貢獻。
“如何奉獻”“留下什么”,韓龍現場拋出兩個命題,這是他在18歲后常常思考的問題。他創新音樂思路、創作的援藏作品《行走的界碑》《幸福吉祥》緊跟時代,記錄邊疆的發展征程,見證祖國邊疆在黨的領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大變化。面對六次人生抉擇,韓龍表示這是他的青春誓言。他勉勵在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青年教師要“沖在最前方”,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聽完報告會后,音樂學專業2022(4)班侯喜悅深受觸動且“收獲頗豐”。剛剛步入大學,此前她以為音樂教師只需教會學生樂理知識及歌唱技巧,現在她更明白了“育人”的內涵。“教師有義務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讓學生在熱愛音樂的同時熱愛黨和國家?!焙钕矏偙硎荆龑λ哪甏髮W生活充滿期待,將以韓龍學長為榜樣,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熱情投身育人實踐。
近年來,我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通過分享宣傳優秀校友典型事跡,發揮優秀畢業生、身邊榜樣人物的模范帶頭作用,用鮮活的典范引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四有”好老師的標準,鼓勵學生扎根鄉村服務基礎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撰稿:學生記者 虞欣 方鍇 攝影:學生記者 魏文婷 劉菁 劉濼妍 編輯:江偉 審核:夏建華 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