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隆重召開110年校慶和第二屆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之際,應院長汪青松教授的邀請,一批來自美國、日本、摩洛哥和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于10月19日晚在皖源國際大酒店出席了人文教育國家教學團隊關于“人文教育如何走向實踐和應用”的座談會。應邀參加座談會的有美國World Future Society 主編Tim Mack教授、美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總裁宋紅專博士、Douglas De Witt博士、明尼蘇達大學Arthur Harkins博士、摩洛哥Mohammed Elmeski博士、日本東海大學臧俐博士、臺灣教育研究院周筱亭研究員、臺北教育大學鍾靜博士、花蓮教育大學林素微博士、臺北縣立中山國民中學陳春男主任和安慶師范學院人文教育國家團隊的20余位專家學者。會議由人文與社會學院人文教育專業負責人董根明教授主持。



人文教育特色專業和國家教學團隊負責人、院長汪青松教授作總結性講話
董根明教授首先向與會的各位專家介紹了我校人文教育專業從綜合文科實驗班到安徽省高校教改示范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情況,并就召開“人文教育如何走向實踐和應用”座談會的宗旨做了簡要說明。

座談會上,美國World Future Society 主編Tim Mack教授認為今天我們所討論的關于“人文教育如何走向實踐和應用”的話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認為安慶師范學院整合文史哲等學科設置人文教育專業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認為我校人文教育專業所取得的成績能夠受到政府的重視,被建構在國家特色專業和國家教學團隊的平臺上,足見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已經開始重視保持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個性,是一個大國成熟的標志。人文教育顯然有利于人們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經過長期歷史驗證了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增進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Arthur Harkins博士認為在西方早期人文教育是中產階級與底層社會的一個分歧,工業革命后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美國社會無論哪個社會階層的人都需要人文教育或通識教育的背景。世界各地也一樣,因為任何社會都不是鐵板一塊的,特別是各地小社會的組成使得其現代化的進程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但經濟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人文素養基礎之上的創新,可以說是人文教育奠定了社會發展的根基。

日本東海大學準教授臧俐博士認為,教育的含義,在日本就是教書和育人,日本社會特別強調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人和教育改革的先鋒者。教師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他們至少應該具備兩種能力,即傳授知識的能力和育人教化的能力。無論綜合大學培養高中教師,還是師范大學培養小學教師和幼教,都要經歷專業教育、教師專業修養教育、實習教育和特殊實習教育四個主要階段,而日本的小學教師和幼教是全教課教師,即語文數學音體美都能勝任的教師,他們特別注重學生孩童時期人格的培養。日本人要取得教師資格證書,都必須經歷至少一周的特殊教育實習,去殘疾人中心或養老院料理全癱或重癥病人,讓他們感受和體驗人所經歷的痛苦,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健全的人格力量。

摩洛哥學者Mohammed Elmeski博士借量子力學理論,提出利用人文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他認為具有文史哲綜合的知識結構和背景的人往往會對任何問題有一個完整的圖像,看問題就更加全面,因此,跨學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認同美國學者的觀點,認為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將人文教育拓展為一種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各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質。

臺北教育大學鍾靜博士、花蓮教育大學林素微博士、臺北縣立中山國民中學陳春男主任重點介紹了臺灣地區博雅教育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他們認為臺灣的通識課程是非常全面的,甚至涵蓋一些未來課程、婚姻關系和電影欣賞等。臺灣教育研究院周筱亭研究員還以《淮南子》為例,認為人文教育專業應該設置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并對我校人文教育專業設置安慶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課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美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總裁宋紅專博士認為美國所有大學本科教育的前兩年都是人文教育,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完全打破學科之間的堡壘,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更寬廣的知識基礎。他認為教師教育的課程景象應該是燈塔式的,而人文教育是最基礎的部分,一個教師職業所必須的文化素質和領導才能只能從人文教育中獲得。

人文與社會學院副院長李義中教授對各位專家的建議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評價,認為大家的發言對我們思考如何建設人文教育專業是富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
人文教育特色專業和國家教學團隊負責人、院長汪青松教授在座談會上作了總結性的講話。汪院長首先對海內外專家對我校人文教育國家特色專業專業和國家教學團隊建設所提的建議,特別是人文教育如何走向實踐和應用的經驗分享表示感謝。其次,汪青松教授還向客人們介紹了他出訪美國、日本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感受,認為美國服務社會的課程、日本重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臺灣地區提倡博雅教育等做法給他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臺灣慈濟大學倡導“教人教心”,我們將其擴充為“教書教人教心教行”。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安徽人,他是美國杜威先生的學生,他特別提倡實踐教學,主張“教學做合一”,我個人認為“做”不僅決定如何“學”,決定如何“教”,還決定如何“考”,因此,實踐教學是很重要的教育環節。最后,汪青松教授指出,人文教育或曰通識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話題,作為地方師范院校我們能夠承擔人文教育國家特色專業和人文教育國家教學團隊的建設是來之不易的。汪青松院長希望人文教育國家教學團隊的全體成員一定要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要有國際化的視野,進一步發揚人文教育關注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理念,將人文教育孕育的愛心真正內化為廣大教師和學生社會行為和實踐活動的理念,把我校人文教育國家特色專業和國家教學團隊建設好。 (文/董根明 朱昌流 圖/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