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2009年7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從印度西部開始,全食帶經過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緬甸,從中印、中緬邊境進入中國,穿越西藏、四川、云南、湖北等12個省市區,經舟山群島進入太平洋,然后經過日本的琉球群島,在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結束。天氣晴好前提下,長江流域約3億人可以觀賞到日全食,全國至少10億人可以觀賞到日食,例如北京可以看到最大偏度為72.9%的日偏食。
日全食應該看什么、怎樣看?在由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專門委員會舉辦的“科學與媒體對話之一——探秘日全食”會上,天文學家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
日全食的5大看點
“平時我們看到的是太陽的光球,是一個很明亮的圓面。實際上太陽外層還有色球層和日冕,但是與光球相比都非常暗弱,只有借助昂貴的設備才能看到。”北京天文館工程師曹軍介紹,日全食可以讓普通人看到太陽光球以外的部分。
一次日全食的全過程包括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5個階段。曹軍說,在日全食的全過程中,共有5大看點:
之一是貝利珠。發生在食既之前和生光之后的瞬間,是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出來形成的光斑,看起來就像小珠子一樣,由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先解釋而得名。貝利珠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
之二是色球層。全食發生時,明亮的光球被遮擋了,相對較暗的色球就會被看到,呈現為漂亮的玫瑰紅色。色球非常薄,而月亮又處于不定的移動中,僅僅在食既之后和生光之前十幾秒內可以看到。
之三是日珥。發生在色球層上,看起來像火焰一樣。日珥的形態不固定,有時比較大,有時比較小,但一般都可以看到。
之四是日冕。被月球擋住之后,太陽好像變成一個黑洞,周圍的一圈呈白色,這就是日冕,它是太陽外層的大氣。
另外,天空和環境也非常值得關注。在全食發生時,可以看到天上的很多亮星。即將食既的時候會覺得天空迅速變暗,金星、水星依次出現;有一些較亮的恒星也可以看到。
全食帶東部比西部更適宜觀測
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帶在我國境內南北寬約200公里,東西長近3000公里。在這個狹長的區域內,究竟哪個位置最適宜觀測?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認為,全食帶的東部比西部更適宜觀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食延越長越便于觀測。按照這個標準,全食帶進入雅安的時候食延為4分多鐘,到了東部的嘉興、舟山就達6分鐘左右。這是因為越往東,地球和月亮距離越近,月亮看起來更大,擋住太陽的時間也就更長。
第二,太陽距離地平面的高度越高越適宜觀測。日全食從印度西部開始的時候是早上,太陽還在地平線附近,日全食要經過大氣干擾;而到了我國東部的時候已接近10點,太陽高度比較高,所以東部優于西部。
“實際上,當天上午哪個地方萬里無云,那個地方在全食帶中不敢說是最佳點,至少是‘佳點’。”李競說,影響日全食觀測的首要因素還是當天上午全食帶的天氣情況。
觀測日全食別傷了眼睛
“對于日全食觀測,大家要特別注意生光可能造成的危險。”曹軍說,在全食階段,大家可能會直接用肉眼觀測,而“生光是一剎那的,很可能來不及防護眼睛”。
大部分人是用目視的方法來觀測日全食。曹軍強調,這部分人在偏食階段必須采取減光措施。如果用望遠鏡觀測,那么在全食之前應調整好焦點,從食既——也就是貝利珠消失后開始觀測,可以著重觀測日珥、色球層和日冕細節。從安全角度考慮,直接用肉眼觀測或者通過望遠鏡觀測在食甚前后就應該停止,防止在生光的剎那傷害眼睛。
另外,中國科協科普部和中國反邪教協會聯合制作的科普片《天象奇觀——日全食》中歸納了“五要”與“五不要”,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觀測。
“五要”:要使用專業日食觀測眼鏡;要使用小孔成像觀測;要使用望遠鏡投影觀測;每觀測3分鐘,要讓眼睛休息30秒以上;全食階段,當太陽被完全遮蔽時,才可以用肉眼觀測。
“五不要”:不要使用日常的太陽墨鏡、煙熏玻璃片觀測太陽;不要使用水盆或油盆觀測太陽;不要使用望遠鏡直接觀測太陽;不要使用黑色膠片觀測太陽;“非全食階段”絕對不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宣傳部 據光明日報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