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11日,學校開展“點亮生涯,職擊未來”生涯嘉年華活動,萬余名學生在“集章式”闖關中深入了解自我,在互動式教學中探索職業生涯。
校黨委副書記崔明,學生處、教務處主要負責人到現場調研指導。崔明認真觀看了生涯嘉年華活動環節,仔細察看了學生現場填寫的職業理想等賦能彩帶。他高度肯定生涯嘉年華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希望相關部門認真梳理和總結活動數據,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表現出的特征特點,加強思想教育引導,不斷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的新思路、新方法,為進一步強化學生就業指導、實現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提供保障。

向內心求索 激活內生新動力
走近敬敷廣場,映入眼簾的是迎風飄揚的各色彩旗,每一面彩旗都承載著同學們的職業夢想。“興趣學堂”揭秘興趣偏向、“性格迷宮”定位性格代碼、多色卡牌梳理能力優勢……在“自我探索篇”的互動體驗區,同學們解鎖性格密碼,發掘競爭優勢,激活開啟職業生涯的內生動力。
職業規劃應該順應父母的期待還是考慮自身的愛好與技能?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22(2)班的王傲君思索片刻,在彩旗上寫下了“圖書管理員”這一職業。“成為公務員是父母對我的期待,但圖書管理員是我憧憬的職業。”王傲君表示,她喜歡安靜的工作氛圍,且圖書館部分業務工作與自身專業相契合,希望畢業后能夠順利走向“夢中情崗”。
穿越性格迷宮,在設定的故事背景中明確職業追求,設計學類專業2023(4)班的姚婕發現自己的性格代碼是“ESTJ”,在職業中最重視的因素是獨立自主。姚婕感嘆,在“自我探索篇”的互動區,她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偏向與職業價值觀。“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根據自己的性格與個人追求調整學習側重點,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設計師。”

向外界延展 探索就業新環境
在“刮起頭腦風暴”體驗區,同學們在手冊上寫下5個及以上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并在志愿者的引導下理解“職業”的定義,甄別自己寫下的工作是否是真的“職業”。在確定好自己真正的理想職業后,同學們來到“職業發展進行時”體驗區,進一步解析職業發展路徑,扎扎實實地踏好就業“腳印”。
“報考法學專業是我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的第一步。”法學專業2023(4)班的何晨碩立志成為一名律師,他坦言,初入校園,自己曾感到困頓,不知該如何實現夢想。“在這個環節,我意識到職業生涯目標可以是多層次的,并逐步確立了自己的階段性計劃,讓我的‘終極目標’看得見、摸得著。”何晨碩表示,這樣既能使自己保持開放靈活的心境,又能隨時在職業探索過程中評估修正,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向未來出發 賦能成長新路徑
1米線、3米線與5米線內,一團團沙包被投擲又撿起,一場速度與力量的比拼正在上演。在成就動機挑戰賽中,有的學生拿著沙包,站在線上比比劃劃、深思熟慮;有的學生則直接錨定目標,果斷出手,兩種截然不同的決策風格一覽無遺。新聞傳播學類專業2023(6)班的朱其佳毫不拖泥帶水,舉起沙包便向框內擲去,“目標確定下來就放手去做,不優柔寡斷,這是我的行事風格。”她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做好“時間管理”是職業規劃的重要前提。為了解每日時間的利用率,同學們畫下自己的時間餅圖,在實際與理想的對比中,積極尋找“進階之路”。而一旁的留言墻上,則貼滿了同學們對未來的暖心寄語。車輛工程專業2023(1)班的胡景文借用《滕王閣序》中的“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勉勵大家不要在意過往得失,把握好當下為時不晚。
據悉,此次活動是我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改革的新舉措,旨在豐富課程形式、增強個性體驗,通過游戲的趣味性激發大學生生涯意識。(撰稿:學生記者 羅佳琦 葉子怡 攝影:學生記者 董選如 編輯:江偉 審核:夏斐 陳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