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棉衣、歸程票、一本書、大禮包、服役歸、傳喜報……日前,學校通過六個暖心行動,為甘肅、內蒙、陜西、河南等27多個省份200多個市縣偏遠地區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計1167名學子送上了特殊又暖心的新春系列慰問。
一次慰問座談 用心用情用智慧 育人育心育成長
為向全體同學傳達新春慰問,1月6日,學校召開2022年“迎新春送溫暖”學生代表座談會。黨委副書記吳照明出席座談會,學生處、團委、輔導員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座談會。

吳照明向參會學生代表發放了慰問卡、經典書籍、成長喜報和溫馨禮包。吳照明代表學校黨委和行政對參加座談會的同學并通過他們向全體同學表達了新春慰問和問候,祝賀同學們一年中取得的成績。他希望全體同學在新的一年繼續勇毅克服困難,增強戰勝困難的意志和決心。學習促進成才,努力成長成才練就實踐能力和迎接社會挑戰的能力。成人報答學校,努力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功回饋社會,勇擔時代大任,爭做推動早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先鋒力量。吳照明要求,校院兩級要積極配合,用心用力用情共同做好學校資助育人工作,不斷朝著“規范化、科學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發揮育人的作用,為學生“四成”創造最好的條件,最優的環境,最溫暖的氛圍。
“這次送溫暖活動,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獲得感和歸屬感,有一種家的溫馨和幸福。”“在與書記和老師們進行交流后,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能將接受到的溫暖與資助以更多的形式返還給我的母校、社會與國家。”座談會上,學生代表表達了對學校的感激之情,表示自己會在接下來的大學時光里懷著一顆感恩感謝的心繼續前行。
“是一次特別有意義的座談會,給我傳遞了濃濃的正能量,是一次特別有溫度的座談會,我深受感染,深受啟發,讓我找到了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方法。”“希望我們的學生都成長在陽光下。”座談會上,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人總結了過去一年里學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情況。與會人員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我校資助育人質量進行了交流。
六個暖心行動 智慧型資助背后的有形溫暖
如何讓資助更有溫度?考慮到不同學生各有所需,學校此次共推出了六個“暖心行動”:一件溫暖棉衣、一張回家車票、一本經典名著、一份溫馨禮包、一次專屬慰勞與一張成長喜報。
在此之前,學校多以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勤工儉學補助等形式向在校生進行資助。而當這份資助變成了身上的棉衣、返鄉的車票或者一本書籍、一份美食時,它為學子們帶來的便不僅只是物質資助,更有一份真實的感動與溫暖。
“學生下單、學校買單”的“時尚”貼心的慰問形式讓學生直呼“驚喜”。“穿上新棉衣、新棉鞋,新年充滿了‘儀式感’,自己選購的衣物也很合身!”一名受助學生坦言在安慶師大度過的這個冬天“暖暖的”。“學校送給我新年的第一件新衣,我要在新的一年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家人與朋友們。”

“步步高升”的懷寧貢糕、“芝麻開花節節高”的黑芝麻糖酥、“團團圓圓”的圓奶餅干……溫馨禮包中8樣“年味十足”、寓意美好的糕點讓學子們將帶有安慶特色的新春溫暖“裝上行囊”,同祝福一起帶回家中。“想到這份禮包是學校為我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口中的糕點也更加甜蜜了!”在收到這份禮包后,一名受助學生將其帶回家中與家人一起品嘗,共同感受“安慶師大味”的關懷與溫暖。
從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在這本《美的歷程》中“一覽無余”。這本書籍不但作為“一本經典名著”以實物的形式贈送給247名受助學生,同時還在線上向全校傳播。這種暖心行動帶動了師生們寒假“共閱一本經典名著”,變成一場流動的“閱讀分享會”。“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用最簡潔、最明快的方式展現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同學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后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更深層面的了解。”在資助座談會上,吳照明通過這本書向全校師生表達了慰問與期望。

一張溫暖車票,搭乘了163名受助學子返鄉,成為寒冬中的學生、家庭與學校三者之間的暖心信物,讓回家的“囧途”變“暖途”。一名受助學子在接受到來自學校的資助后,拎起了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途,1500公里的距離,長達一天的車程,一張小小的車票卻“足以消除一切疲勞” “回家的路上,我不僅有家人的期待與等候,也有學校的陪伴與關心。”
“夢里沙場秋點兵,褪去青蔥志存遠,智兼文武踏云程。”在看到這份慰問祝福時,一名在校退役士兵表示,之前他響應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如今在學校的幫助下,也要到社會最需要、學校最需要的地方去。“學校的慰問讓我感動。我會始終懷著這份感恩之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將心中的感情化為實際行動。”
在今年,“給家長的一封信”變成“一張成長喜報”,隨著736名學子一同回到家中。喜報中對學子們一年來的學習成績進行了總結、肯定,表達了一份來自學校的祝福。“看見這張喜報,就好像親眼見證了過去一年里孩子在學校里的成長。”一位受助學生的家長表示,這份喜報是孩子的一份“榮譽”,更是自己的一份安心。
一組原創賀詞 勉成國器 將育人化為經典
“百畝蘭芝”的溫暖棉衣,“萬里家山”的歸程票,“甲帳書燈”的部隊生活,“閱盡游魚”的詩書底蘊……賀卡上一組以“傳喜報”“服役歸”“大禮包”“一本書”“歸程票”“送棉衣”等為六大主題的《搗練子》組詞將每一個暖心行動的滿滿情義濃縮為經典。
為提升學校資助育人內涵,提高育人效果,學校此次送溫暖行動在注重“物質慰問”的同時重點關照學生的“精神激勵”,慰問卡上的詞作和祝福均為原創作品。

原創慰問卡封面以紅金暖色為主色調,印有敬敷書院、紅樓、逸夫圖書館等卡通校園地標,左下角六個暖心行動印證了學校“立德樹人”的具體舉措,慰問卡背面則以“敬敷、世范、勤學、篤行”八字校訓與校園全景作為背景,將傳統文化、校園文化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將特殊的祝福,化為一堂特殊的育人大課。
“日月星河轉,紅樓啟新元。 這一年,我們在歷史的交匯點上砥礪奮進,也在自我的期許中乘風破浪,像一粒宏大時代孕育的種子,以自己的方式勉成國器。”打開慰問卡,一段來自學校資助管理中心的祝福讓許多受助學生紛紛直呼“暖心”。一個月前,學校便為此次春節送溫暖活動進行準備,包括慰問卡設計、祝福的撰寫、書籍和禮包的挑選及發放等一系列工作。
“慰問卡上的詩詞讓我回想起了過去的經歷,學校用這種形式的祝福向我們傳達了不僅僅是一層關心,還有一份理解與安慰。”在被慰問卡的精心設計打動后,一名受助學生將卡上的內容謄抄在筆記中,以激勵自己不斷向前、時刻銘記受到資助時的感動。
據悉,本次新春送溫暖活動是歷年來受助人數最多、形式最多元的一次,資助發放金額共計達20萬元。2021年學校資助工作堅持“扶育并舉”,深入推進資助育人內涵式發展,積極探索“智慧型”“發展型”“體驗型”資助育人模式。資助政策無縫銜接,全年共發放“獎貸助勤補免”2764.78萬元,惠及學生11100余人,綠色通道協助3573名學生申請并獲得生源地助學貸款2919.771萬元。在應助盡助的基礎上,聚焦學生學業指導與素質提升,“發展型”資助受助學生2000余名。(撰稿:學生記者 權琪 攝影:學生記者 吳浪 李妍純惠 審核:華秀梅 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