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人文講壇第223講在安徽省圖書館舉行。我校邵敏教授應邀做了題為“京劇誕生:徽班進京的戲曲傳奇”的主題講座。
今年是徽班進京235周年,邵敏總結回顧了徽班進京的歷史,她認為徽班進京融合二黃、昆曲、秦腔、漢調等多元聲腔,最終催生京劇這一“國粹”,展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這種“聯絡五方之音為一致”的融合精神,為新時代戲曲傳承提供了核心啟示:傳統藝術的存續需打破地域與形式的壁壘,在開放中創新;徽班進京曾推動戲曲從地方藝術升華為民族符號,而新時代的戲曲更需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載體?;瞻噙M京的歷史,本質是中華文化在交流中自我更新的縮影;新時代戲曲傳承的價值,不僅在于保護一種藝術形式,更在于激活其作為文明載體的當代意義——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變革,以創新求生的智慧回應時代,讓戲曲在全球化語境中持續書寫“中國故事”。
邵敏深耕戲曲研究十數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省教學名師等榮譽,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主編《黃梅戲百科全書》,出版專著《地方戲傳承的民俗學研究》等,在《戲曲研究》《光明日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重要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著作獲評全國戲劇文化獎、省社科獎、省社科普及優秀讀物獎等。
安徽人文講壇是由省社科聯牽頭,合肥市社科聯、新安晚報社、省圖書館共同打造的社科普及平臺。本次講座,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學校積極參與策劃此次人文講壇,組織師生觀看直播。學校將進一步加強戲曲研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素養,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撰稿、攝影:金余龍等 編輯:范龍超 審核:王業明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