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追憶逝去的親人、故人,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傳統的祭祀活動通常以在墓地前燃放煙花炮竹、燒香紙燭等方式來進行,既不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又增加了野外用火安全隱患。“文明祭祀”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近日,人文與社會學院與宜秀區政府合作,組織學生走進學校周邊居民區,通過向當地居民發放傳單的形式宣傳“文明祭祀”。
3月29日、30日,在領導及老師的組織下,人文與社會學院學院團總支、學生會成員自愿加入志愿活動,分組在當地公園、陵地入口等祭掃“必經之處”和居民居住街道處宣傳文明祭掃的理念,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和向祭祀市民講解市、區殯葬改革相關政策等方式,大力宣傳綠色殯葬和文明祭祀。志愿者們對攜帶煙花炮竹拜祭先人的居民進行及時勸阻。居民們通過志愿者的講解后,普遍認同“文明祭祀”的理念,表示今年清明節他們和家人會摒棄過往的祭祀陋習,采取植樹、到祖先墓前獻鮮花或者網上祭祀方式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活動期間盡管下著大雨,但雨水沒有澆滅同學們的熱情,雖然額頭上滲出汗水,身上滴著雨水,但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此次志愿活動的成功開展,在向社會宣傳綠色、環保、文明理念的同時,也強化了同學們的志愿奉獻意識。(人文與社會學院通訊社 孫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