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應文學院邀請,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江弱水教授在菱湖校區教學樓315教室作題為“文學閱讀中的語言敏感”的學術講座。文學院黨委書記方錫球教授主持講座,文學院各年級學生和部分教師共120余人聆聽了講座。

江弱水教授首先講到工具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差別:工具語言旨在傳達信息內容,語言自身只是通道;文學語言則關注語言本身的形式,文字本身自成一個獨立的本體世界。接著,江教授用一系列可資正反對比的古今中外的小說、詩歌、散文文本為例,具體生動地講解了文學語言的優劣之別。江教授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的白話文學運動,認為胡適和魯迅分別代表了新文學語言的兩條路徑,他以胡適的新詩《希望》和魯迅《野草》中的段落為例,說明以胡適為代表的歐化語言,學習西方語言中的邏輯關聯,造成語言成分繁冗多余,反而降低了語言的文學性;以魯迅文學為代表的語言則在白話基礎上繼承古典語言遺產,體現出較高的文學性。江教授將文學語言比作美食,營養成分固然重要,但滋味才是決定美食之為美食的關鍵。江教授深入淺出,各種文學文本例證信手拈來,講解細致生動,同時音調抑揚頓挫,韻律悠長,又風趣幽默,使聽者時而陶醉,時而捧腹,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文學啟蒙課。

方錫球書記在講座之后做了精彩點評,指出江弱水教授的講座“見才華、有趣味、有功夫、有視野”。江教授旁征博引,會通中西古今,由淺入深,娓娓道來,既體現出淵博的學識和開闊的視野,又體現出高超精妙的授課技巧,讓人始終全神貫注、興味盎然,講座結束時意猶未盡。之后,江教授回答了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與部分教師做了深入交流。
江弱水教授簡介: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陽人。1983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199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卞之琳詩藝研究》、《抽思織錦:詩學觀念與文體論集》、《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論叢》、《從王熙鳳到波托西》、《古典詩的現代性》、《文本的肉身》、《秘響旁通:比較詩學與對比文學》、《湖上吹水錄》、《詩的八堂課》等,并有詩集《線裝的心情》與隨筆集《陸客臺灣》、《賴床》。曾獲“十五屆華語傳媒大獎”年度文學批評家獎,《詩的八堂課》獲“花地文學榜”2018年度文學評論獎,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好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