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文學院徐文翔博士在菱湖校區(qū)教學樓315教室做了“狀元是怎樣煉成的——明清科舉制漫談”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徐先智博士主持,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100余名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部分青年教師出席。
徐文翔老師首先從孟子的“知人論世”出發(fā),闡述為什么研究明清文學必須要對科舉制有深入了解。徐老師追溯了科舉制的形成及嬗變,指出科舉制對明清文學的全方位影響,并舉《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經典中的片段來加以論證。
徐老師按照“學前教育”、“學校教育”、“鄉(xiāng)試”、“舉人覆試”、“會試”、“殿試”、“朝考”等七個階段,詳細講解了明清時期讀書人從幼年到考中進士所經歷的歷程。徐老師在講解中,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數據和圖片,生動還原了科舉考試的情形,并對“童生”、“貢生”、“教授”、“進士及第”、“庶吉士”等常見的術語進行了說明。講座最后,徐老師與主持人、旁聽的青年教師及學生就“科舉制與近代化”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講解生動,氣氛熱烈,富有現實針對性。歷時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使同學們對明清時期的科舉制、科舉制與文學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受到了與會師生的一致好評。(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