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主創明心路、參觀紀念館感精神……近日,安慶師范大學大學生記者團“傳承紅色基因”——尋跡著名青運先驅吳振鵬烈士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和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實地調研吳振鵬烈士事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心、走實、走深。
戲里追“心” 感悟紅色信仰
近日,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編導的紅色題材黃梅戲《紅燈永照——生命的承諾》在各大網絡平臺紛紛“上演”,引發熱烈反響。社會實踐團前往該校,與主創團隊深入訪談,進一步了解吳振鵬烈士事跡。
黃梅戲《紅燈永照——生命的承諾》改編自曹峰峻《紅燈永遠照亮中國——吳振鵬烈士傳》,采用無場次方式講述1985年吳振鵬烈士的遺腹女小鵬得到了父親的一封絕筆信。小鵬通過信件探尋父親的心路,看到了父親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一生。該劇通過相互交織的多時空方式,實現了父女倆在舞臺上隔空對話,豐富的劇情讓人潸然淚下。

集學院之力傾心打造戲劇,學院表演系黨支部書記、系部負責人胡繼宗將這場整合學院多個專業資源的演出稱為“專業大練兵”。他表示,作為文藝工作者和高校教師,要深入挖掘安慶市本土紅色革命人物,讓更多人了解吳振鵬烈士,引導青年大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從2023年1月的安慶市春晚上吳振鵬烈士的外孫、著名演員黃品沅的情景誦讀《生命的承諾》中了解到了吳振鵬烈士的事跡,到3月份的南京實地調查,再到6月的正式演出,“現在我仍感覺自己好像和吳振鵬烈士生活在一起,感受著他的信仰。”
從創辦《紅燈》雜志到組織游行大罷工,再到獄中寫絕筆信,學院教師李國華作為編劇,通過關鍵事件的展現,刻畫吳振鵬烈士對黨堅定不移的精神。多時空的相互交織,父女間的隔空對話,“現實的遺憾,在舞臺上終得圓滿”。在他看來,絕筆信作為該戲的集中點,可以表現吳振鵬烈士的多重情感。吳振鵬烈士既有作為共產黨員對黨堅定不移的信仰,又有作為父親對未出世孩子的不舍之情。

“我們要讓更多人走近吳振鵬烈士、了解吳振鵬烈士,感悟安慶本土紅色革命人物的信仰。”暑期社會實踐團負責人、化學(師范)專業2021(2)班的黃宿奇表示,《紅燈永照——生命的承諾》將吳振鵬烈士事跡與地方黃梅戲特色相結合,讓人們在觀看演出的同時,也能增進對吳振鵬烈士的了解。“感謝先輩的付出,讓我們擁有現在優越的生活。我們要繼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雨中尋“花” 厚植愛國情懷
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1519名知曉姓名的烈士就犧牲在此處,吳振鵬烈士便是其中一員。近日,社會實踐團9名成員前往南京市,一同參觀雨花臺烈士陵園。
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廣場、烈士紀念館……實踐團成員冒雨前行,沿著規劃路線實地尋找吳振鵬烈士的史實資料。面對烈士紀念碑,成員紛紛收傘駐足,以表達對烈士的哀悼之情。
“實地調研與單純線上瀏覽資料感受完全不一樣,我們可以更直觀、更具體地了解吳振鵬等革命烈士的精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21(2)班的劉麗麗表示,當她看到展館里所陳列的吳振鵬烈士的詳細資料,她感受到了紀念館對烈士的尊重和敬意。“英雄烈士的付出永遠值得銘記。今后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的精神將永遠給予我力量。”
新聞傳播學類2022(2)班的左嘉琪表示,在參觀過程中,正對雨花臺大門的烈士就義群雕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雖是9位烈士形象,背后卻是千千萬萬名烈士的身影”。“我們大學生應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敢為天下先。趁年華正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烈士紀念館是研究吳振鵬烈士工作經歷的最好教材,我們可以從中學習、感受他的革命精神。”據黃宿奇介紹,目前團隊已完成了關于吳振鵬烈士事跡的前期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后續將開展多形式的宣講活動,用生活化的語言將調研所得的成果轉化為一堂堂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微課,讓黨史學習教育“接地氣”“有溫度”。
(文/方艷君;圖/王 子、劉麗麗)
來源:【中安教育網】http://edu.anhuinews.com/ahxy/ptgx/202307/t20230713_696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