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溫熱的血液通過細長的輸送管,緩緩流向血細胞分離機時,一袋234毫升的“生命種子”就此誕生。6月16日,在安徽省立醫院里,經過4小時的采集,我校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統計學專業2019級研究生繆佳李成功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這袋“生命種子”將迅速跨越千里,讓一名廣州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兒再次綻放“生命之花”。
繆佳李是在2017年志愿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在當時年僅20歲的繆佳李看來,捐獻造血干細胞意味著給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成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的一員,我感到非常榮幸,同時肩負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非親緣人群間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率僅為幾萬到幾十萬分之一,這意味著很多獻血志愿者在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后,甚至數十年都無法匹配成功。2019年暑期,繆佳李曾接到安慶市紅十字會通知,自己與一名患者匹配成功,但由于匹配順位比較靠后,最終捐獻活動不了了之。“當時心情很失望,因為這是常人一生難得一次的機會。”繆佳李說到。幸運的是,在今年的4月18日,繆佳李又一次接到了匹配成功的電話。因此,他沒有絲毫猶豫,便決定捐獻。高分辨血樣采集、身體健康檢查……經過一系列準備環節后,繆佳李順利完成了捐獻,成為了安慶市第28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安慶市首例高校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我很慶幸能夠用自己捐贈的造血干細胞救助他人,希望受助者能夠早日康復,重新擁抱生活。”繆佳李坦言,作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贈志愿者,自己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而此次捐贈也將成為他畢業之際最珍貴的記憶。
據了解,近兩年來,我校累計3385余人次參與獻血活動,獻全血達50余萬毫升,獻血小板達3.3萬毫升,廣大學子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敢于擔當的高尚情操與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撰稿:石奕舟 李雪婷 攝影:王莘 編輯:江偉 審核:陳秀)